酒都故事:
竹叶青的起源
传说很久以前,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。逢酒会这天,大小酒坊的东家都要把自己作坊里当年酿造的新酒抬一坛到酒会上,由酒会会长主持,让众人品尝,排出名次来。
当时有家酒坊,虽说是祖传几代的老作坊,可年年酿出的酒总不见有多少起色,每逢酒会评比,总是名落孙山。
这一年,又要开酒会了,东家只好吩咐两个伙计备好一坛新酒抬去应景。东家自己先走一步,让伙计们随后赶来。这两个送酒的伙计早就摸透了东家的心思,知道自家的酒不好,不愿提早送到酒会上露丑现眼,所以,直磨蹭到日上三竿,才抬上酒坛子出门上路。
这天天气特别热,伙计俩走得又热又渴,到了正午,恰巧来到一片竹林,二人商量决定先在竹林里凉快凉快,找些水喝。可是左找右找也找不到水源,伙计俩只得打自家酒的主意,用竹叶捻成两个小酒杯,偷喝坛中的酒,不知不觉就喝去了小半坛。二人只得硬着头皮抬着多半坛酒继续赶路。
走不多远,伙计俩又经过一片竹林,遇见一处小水洼,恰好在竹林的几块巨石中间,上面飘着一层竹叶将洼中的水映的晶莹碧绿,甚是惹人喜爱。伙计俩赶紧把酒坛子放下,往坛里加水。说也奇怪,别看这小水洼不大,可是不管他俩怎么舀,洼里的水总不见少,不一会,就把坛子灌满了。俩人看看时候不早了,急忙抬起酒坛子上路,将掺了水的酒送到评比大会。
酒会上,酒会会长和各家酒坊东家传杯换盏,品尝各家的新酒。眼看快要品尝完了,只见这伙计俩满头大汗地抬着坛子走进会场。东家揭开坛盖,舀了一碗酒,恭恭敬敬地捧到酒会会长面前。
“唔?”酒会会长抿了抿嘴,本想取笑一番,却看了看酒东家,又瞅了瞅碗里的酒,半晌才对众酒坊东家说;“来来来,大家都尝尝!”这碗酒在众东家手中传来传去,直呼“好酒,好酒!”。
东家不知是怎么回事,朝坛里一瞧,这才发觉酒色绿晶晶,青澄澄,还有一股说不出的香气直冲嗓子眼!
不用细说,这年酒会上,这伙计俩送去的酒,名列榜首!
在回酒坊的路上,伙计俩把酒坛里加泉水的事,一五一十地对东家说了。东家亲自去看了那片竹林,又亲口尝了那湾泉水,知道酒会上品尝的好酒,与这浸满竹叶、又清又甜的泉水是分不开的。于是,他就买下了那块地皮,将酒坊迁去,在那小水湾上打了一眼井,又从酿造技艺上努力改进,在酿好的酒中加入新鲜的竹叶,终于酿出了别有色味、名驰天下的好酒,取名“竹叶青”。
说到竹叶青不得不说到傅山先生,他是与竹叶青酒有着极深渊源的一位大家。
在思想上,梁启超把傅山与黄宗羲、王夫之等人并称为“清初六大师”;在书画方面,傅山是明代以来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书法家、画家;在医学界,傅山是独树一帜的中医圣手,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《辞海·医药卫生分册》在“医学人物”中,收入上自传说中的岐伯、黄帝,下至1975年去世的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蒲辅周,约5000多年的中国中医药史上,共收中医中药学界重要人物71人,其中山西仅有一人,即傅山。傅山的大作《傅青主女科》直到现在仍然是指导临床的范本。
历史上说傅山“学不如书,书不如画,画不如医,医不如人”。可见对他的医学境界评价之高。傅山在药物学和方剂学方面,注重“用药之微”,“处一得意之方,亦须一味味千锤百炼。‘文章自古难,得失寸心知’,此道亦尔。”他的每一剂传世药方,都是自己千锤百炼的结果。
明朝灭亡后,傅山先生流寓十余年,倡导反清复明,而汾阳则是他较常寓居和活动的地方。日子久了,傅山与许多杏花村的酒工成了好朋友,并与竹叶青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。
竹叶青本是佐以药材延年保健的酒,傅山利用自己在中医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,精心研究竹叶青酒的配制良方,研究如何搭配中药材才能更好发挥疗效,研究如何浸泡药力才能溶入酒中。最后,经傅山先生潜心改良后的配制工艺酿出的酒不仅味道芳醇爽口,色泽金黄微翠,而且对经络等方面的疾病还有很好功效。竹叶青酒自此更是声誉倍增,到杏花村品尝美酒的人也更加络绎不绝。而经傅山先生改进的这个配方,对今天竹叶青酒的配制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。
其后有一年,傅山与好友在杏花村申明亭饮酒。席间,大家盛赞经其指点过的竹叶青酒是酒中珍品。因为傅山先生书法造诣颇高,被时人尊为“清初第一写家”,友人便乘兴劝他为杏花村美酒题词赋诗,留下墨宝。傅山沉吟片刻,挥毫写下“得造花香”四个大字。